365bet比分网-365bet888-beat365官方网站登录

中國后妃

中國后妃

參見:中國後宮制度

皇帝將眾多妾室分為不同的等級,冊封各種位號,給予相應的侍遇。後宮指她們生活的地方,或其生活圈子。

上古

編輯

遠古時期,傳說三皇五帝中的黃帝、帝嚳均有四妃,地位尊貴的妃子為正妃,地位次之的妃子為次妃。堯也遵循這種制度。到了舜,不立正妃,而是三妃並尊,並稱夫人。

傳說夏朝時期,君主在舜帝三妃的基礎上增加九人,合十二人,是謂「天子娶十二女」。

傳說商朝時期,商王在「天子娶十二女」的基礎上增加二十七人,合三十九人。有時有並后(同時有三個王后)的情況,稱三配。

《周禮》記載:王的后妃「編制」為:一后(嫡妻)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二十七世婦、八十一御妻,凡一百二十一人。諸侯一娶九女,且不再娶,可見妾是八個;大夫是一妻二妾;士則是一妻一妾。而庶民,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,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。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「一娶十二女」,「古者天子娶后,三國來媵,皆有娣侄,凡十二女。」並稱諸侯「一娶九女」,也有稱天子「一娶九女」的。「媵」是陪嫁之意,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,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(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),陪嫁作為妃嬪。

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,王之妻稱后,王之主要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。

周朝時期,天子稱王,正妻稱后。《周禮》記載周制為:

后一人,正位宮闈,同體天王;

夫人三人,坐論婦禮;

嬪九人,掌教四德;

世婦二十七人,主喪、祭、賓客;

女御八十一人,序於王之燕寢。

後宮合一百二十一人。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,確立嫡庶之別。

秦朝

編輯

秦朝宮制承襲秦國,秦惠文王以後,定宮制:

王后(至始皇才稱皇后)

夫人(五國相王前秦君為公爵或伯爵,配偶為夫人)[5]

美人,爵視二千石,比少上造

良人

八子,爵視千石,比中更

七子

長使

少使

秦始皇統一天下後,納諸國美人於宮中,爵封八品,但位號是否和上述相同則不得而知。由於史料缺乏,秦始皇的皇后和妃嬪皆無記載。

漢朝

編輯

西漢

編輯

漢初,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雉被冊立為皇后,他的妾室稱夫人、姬。後來沿襲秦時之制,設置夫人、美人、良人、八子、七子、長使、少使等七等稱號。

漢元帝時,傅婕妤、馮婕妤得寵,元帝為突顯二妃異寵,特增設昭儀於婕妤之上,取「昭其儀」之意。另外,少使以下設五官、順常、無涓、共和、娛靈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[6]。

漢元帝後,定宮制:

昭儀

婕妤

娙娥

傛華

充依

美人

良人

八子

七子

長使

少使

五官

順常

舞涓、共和、娛靈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

未有職號的上家人子、中家人子,位視有秩斗食。(師古曰:「斗食謂佐史也。謂之斗食者,言一歲不滿百石,日食一斗二升。」)五官以下,葬司馬門外。[7]

太子妻稱妃,側室有良娣、孺子,共三級;皇孫正妻稱夫人,側室無正式位號,稱家人子。《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》在記述漢景帝的妃嬪王夫人事跡時,曾將太子妾時期的王氏稱為美人,景帝登基後的王氏則被稱為夫人。武帝建元二年(前139年)春[8],衛子夫入宮,其後「子夫為夫人」[9]。此時夫人是一個單獨的封號,但後來漸漸在漢朝制度中消失了。

新朝

編輯

王莽篡漢,罷漢朝妃嬪位號,效仿先秦古制,制定和、嬪、美、御四等位號[10]。

和人,三人,位視公

嬪人,九人,位視卿

美人,二十七人,位視大夫

御人,八十一人,位視元士

東漢

編輯

東漢以後,後宮位號改制:

皇后

貴人

美人

宮人

采女

東漢宮庭曾在首都洛陽鄉間大規模選妃,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皇室選妃。漢桓帝、漢靈帝時,後宮后妃、女官、宮女等,總數多達二萬人。

南越國

編輯

當代,在對與漢武帝同時代的南越文帝趙眜墓葬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,發現南越國妃嬪使用夫人這一封號[11]。黃展岳認為四位夫人地位高低依次為「右夫人」、「左夫人」、「泰夫人」及「口夫人」[12],「口夫人」又解讀為「部夫人」、「否夫人」。四夫人的冊封是南越國自創,還是效仿漢朝,不得而知。

三國

編輯

曹魏

編輯

曹操為魏王時,於王后以下定五等:

夫人

昭儀

婕妤

容華

美人

而據史書記載,曹操側室中還有姬、妾等稱謂。

魏文帝時增設貴嬪、淑媛、修容、順成、良人五等:

夫人

貴嬪

淑媛

昭儀

修容

婕妤

容華

順成

美人

良人

魏明帝時又增淑妃、昭華、修儀三等,省除順成,這樣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級:

夫人,位次皇后,爵無所視;

貴嬪,位次夫人,爵無所視;

淑妃,位視相國,爵比諸侯王;

淑媛,位視御史大夫,爵比縣公;

昭儀,爵比縣侯;

昭華,爵比鄉侯;

修容,爵比亭侯;

修儀,爵比關內侯;

婕妤,視中二千石;

傛華,視真二千石;

美人,視比二千石;

良人,視千石。

鹺人,詆千里。

除此之外,魏還有貴人、才人,其爵位不詳。

東吳

編輯

東吳有左夫人、美人等位號,其餘不詳。

蜀漢

編輯

蜀漢有昭儀、貴人等位號,其餘不詳。

晉朝、十六國

編輯

晉朝

編輯

晉武帝取漢魏之制,參用古法,始設三夫人、九嬪:

三夫人:貴嬪、夫人、貴人,位視三公。

九嬪: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,位視九卿。

九嬪以下還有美人、才人、中才人,爵視千石以下。

此外,晉武帝的低階妃嬪曾使用保林和采女的位號,其地位可能低於中才人。

後趙

編輯

十六國中僅後趙記載最為詳細:

昭儀、夫人,視上公,各一人。

貴嬪、貴人,視列侯,各一人。

三英、九華,視列伯,無定數。

淑媛、淑儀,視列子,無定數。

容華、美人,視列男,無定數。

此外,漢趙有左、右貴嬪、貴人、夫人,成漢有美人,前秦和北燕有昭儀、夫人,前涼有左夫人、美人,西秦有左夫人,後燕有貴嬪、淑儀,後涼有淑媛、美人,其餘不詳。

南北朝

編輯

南北朝時南朝的宋、齊、梁、陳皆承晉制,但名稱略有變更。

南朝宋

編輯

南朝宋宮制在皇后以下有:

三夫人:貴嬪、夫人、貴人,位視三公

九嬪: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婕妤、傛華、充華,位視九卿

散號:美人

孝建三年(456年),世祖省夫人,置貴妃,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,置昭儀、昭華、昭容以代之,列於九嬪之內;又置中才人、充衣為散役,改號為:

三夫人:貴妃(位比相國)、貴嬪(位比丞相)、貴人(位比三司)

九嬪: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昭儀、昭容、昭華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,位視九卿

散號:美人、中才人、充衣等

後經太宗多次改號,最後定為:

三夫人:貴妃、貴嬪、貴姬

九嬪:淑媛、淑儀、淑容、昭華、昭儀、昭容、修華、修儀、修容

五職:婕妤、容華、充華、承徽、列榮

散號:美人、中才人、才人、良人、充衣等

南朝齊

編輯

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(479年),經有司奏請而設置;

皇后一人

三夫人:貴嬪、夫人、貴人

九嬪:修華、修儀、修容、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

散位:美人、中才人、才人

建元三年,皇太子的東宮內,增設三內職,為:

良娣,位視開國侯

保林,位視五等候

才人,位視駙馬都尉

在之後的南齊世祖的永明元年,經禮司奏請,新增貴妃位號,並將九嬪中的淑妃位號獨立出來,並將兩個位號加上新的規制:

貴妃、淑妃受以金章紫綬,並配窴玉

淑妃和貴妃為次於皇后之位號,且位視三司

永明七年,又增設昭容填補九嬪中的空缺。

另外,後宮還有采女位號,地位高於才人。

南朝梁

編輯

梁武帝時定制:

皇后一人

三夫人:貴妃、貴嬪、貴姬,各一人

九嬪:淑媛、淑儀、淑容、昭華、昭容、昭儀、修華、修儀、修容等,各一人

五職;婕妤、容華、充華、承徽、列榮

散位:美人、才人、良人,皆無定員

梁元帝後宮有王貴嬪、袁貴人、夏貴妃,有可能後期三夫人的位號改為貴妃、貴嬪、貴人。梁簡文帝後宮有范淑妃,淑妃一號又不在上述定製之內。

太子東宮有良娣、保林二職。

南朝陳

編輯

陳朝建國後,陳高祖以樸素自居,因此對於後宮位號並無詳細定制。

陳文帝天嘉初年才有了較詳細的宮制:

皇后一人

三夫人:貴妃、貴嬪、貴姬等,各一人

九嬪:淑媛、淑儀、淑容、昭華、昭容、昭儀、修華、修儀、修容等,各一人

五職:婕妤、容華、充華、承徽、列榮

散位:美人、才人、良人,皆無定員

《陳書》和《南史》關於皇子生母的記載出現貴人、淑華的位號,並無貴姬、淑容。因此南陳實際使用的三夫人位號應為貴妃、貴嬪、貴人,九嬪位號應為淑媛、淑儀、淑華、昭容、昭儀、昭華、修容、修儀、修華。

北魏

編輯

主條目:北魏後宮

北魏太祖後宮簡樸,只設夫人,不論數目多少,但眾夫人之間仍有一定的品次。其後,因子貴母死,後宮中出現了「保太后」這一特殊稱號,而子貴母死又造成後宮妃嬪人人自危的境況。

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,改為:

皇后一人

左昭儀、右昭儀

貴人

椒房

中式

在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漢化政策同時,改革後宮制度,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:

皇后一人

左昭儀、右昭儀,位視大司馬

三夫人,位視三公

三嬪,位視三卿

六嬪,位視六卿

世婦,位視中大夫

御女,位視元士

根據宣武帝元恪妃嬪司馬顯姿和王普賢的墓志銘,三夫人對應的三個位號應包括貴嬪夫人和貴華夫人,根據學者推測三夫人中的第三個位號可能為貴人夫人。根據史籍和目前出土的墓志銘可證實九嬪的具體位號包括淑儀、修華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,與晉代九嬪(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)相似,是否完全相同不得而知。

北齊

編輯

北齊初僅有夫人、嬪、御等位號,齊武成帝在位期間,兩后並立,又大量增設後宮位號,名號之繁多堪稱中國歷朝之冠。齊武成帝於河清年間制定新宮制,仿照古制增加大量位號。齊後主時期,並立二后,昭儀以下妃嬪數量皆加倍,又設左娥英、右娥英於昭儀之上,尋置淑妃一人。最後北齊後宮宮制為:

皇后一人

淑妃,一人,位視相國

左娥英、右娥英,各一人,位視左右丞相

左昭儀、右昭儀,各一人,位視二大夫。

三夫人:弘德、正德、崇德為三夫人,位視三公。

上嬪:隆徽、光猷、昭訓,位視三卿。

下嬪:宣徽、宣明、凝暉、凝華、順華、光訓,位視六卿。

二十七世婦:廣訓、修訓、靜訓、敬訓、敬婉、敬信、昭寧、昭華、婉華、芳華、芳猷、正華、光正、茂光、明範、明信、明淑、弘猷、弘徽、令則、暉則、暉範、貞範、艷儀、曜儀、曜德、和德,皆各一人,位從三品。

八十一御女:茂德、敬茂、茂範、妙範、修範、英範、暉章、瓊章、瑤章、良媛、良信、正信、柔華、思柔、令儀、秀儀、慎儀、妙儀、婉儀、修靜、茂儀、潤儀、麗儀、弘儀、肅儀、穆儀、穆閨、穆華、明懿、崇明、明訓、明艷、敬順、崇敬、修敬、敬寧、昭順、昭容、昭慎、穆光、曜光、光範、內範、艷光、媛光、彭媛、肅容、靜肅、肅閨、懷順、懷德、貞懿、貞凝、貞穆、貞媛、貞慎、弘慎、徽淑、徽娥、弘艷、艷華、婉德、明婉、艷婉、芳婉、凝婉、修媛、修禮、英淑、淑懿、淑猗、猗容、承閒、修閒、閒華、麗則、柔則、良則、妙則、訓成、寧訓,皆各一人,位正四品。

此外又置才人、采女等散號。

北周

編輯

北周置有三夫人(後改三妃)、三㚤、六嬪、御媛、御婉等,各等詳細情形:

三夫人:貴妃、長貴妃、德妃,位視三公,武帝建德二年(公元573年)改稱三妃;

三㚤:員額三人,位視三孤;

六嬪:員額六人(其中包括昭化嬪和淑嬪),位視六卿;

御媛:位視大夫,其中上媛、中媛、下媛分別位視上大夫、中大夫、下大夫;

御婉:位視士,其中上婉、中婉、下婉分別位視上士、中士、下士。

後來北周宣帝五后並立:

天元大皇后楊麗華

天大皇后朱滿月

天中大皇后陳月儀

天左大皇后尉遲熾繁

天右大皇后元樂尚

其餘後宮位號多不勝數。

隋朝

編輯

隋朝初時,由於隋文帝答應皇后獨孤伽羅要虛設六宮,因此後宮位號雖有設置、但不作為妃嬪位號,只作女官品秩:

皇后一人

嬪,三員,掌教四德,視正三品。

世婦,九員,掌賓客祭祀,視正五品。

御女,三十八員,掌女工絲枲,視正七品。

又參循漢、晉舊制,設置六尚、六司、六典等女官職,以掌後宮典儀。

在獨孤皇后死後,隋文帝改為:

貴人,三位

嬪,增至九人

世婦,增至二十七人

御女,增至八十一人

隋煬帝時參詳典故,自製嘉名,著之於令:

皇后一人

三夫人:貴妃、淑妃、德妃,品正第一

九嬪:順儀、順容、順華、修儀、修容、修華、充儀、充容、充華,品正第二

婕妤,十二員,品正第三

世婦:美人、才人十五員,品正第四

寶林二十四員,品正第五

御女二十四員,品正第六

采女三十七員,品正第七

另又有承衣、刀人,皆隨侍左右,並無員數,視六品以下

唐朝

編輯

主條目:唐朝後宮

唐朝初開國時,參考前朝舊制而設立;

皇后一人

四夫人;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各一人,正一品

九嬪: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各一人,正二品

婕妤九人,正三品

美人九人,正四品

才人九人,正五品

寶林二十七人,正六品

御女二十七人,正七品

采女二十七人,正八品

根據唐高祖後宮莫麗芳和楊貴嬪的墓志銘,唐初還可能存在貴嬪的封號。長孫皇后曾欲聘鄭仁基之女為唐太宗的充華,似乎證明當時還在使用隋代的九嬪位號,抑或新舊位號混用。

唐高宗時改制為:

贊德二人以代夫人,秩正一品。

宣儀四人以代九嬪,秩正二品。

承閨五人以代美人,秩正四品。

承旨五人以代才人,秩正五品。

衛仙六人以代寶林,秩正六品。

供奉八人以代御女,秩正七品。

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,秩正八品。

侍巾二十人,秩正九品。

由於當時四夫人位滿,唐高宗慾設置宸妃一號以冊封武昭儀,但宰相韓瑗、來濟出面反對。最終武昭儀是否獲得宸妃的封號,《舊唐書》的表述不一[13][14]。

唐高宗的兒子唐睿宗、唐中宗後宮依然沿用唐初的制度。唐玄宗登基之初,初冊封太子妃王氏為皇后外,另冊封董良娣為貴妃、楊良娣為淑妃、武良媛為賢妃[15]。不久發生先天政變,楊淑妃出家入道。之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制為;

皇后一人

惠妃、麗妃、華妃,各一人,正一品

六儀;淑儀、德儀、賢儀、順儀、婉儀、芳儀,正二品

美人,四人,正三品

才人,七人,正四品

玄宗改制的目地不詳,僅知在開元十二年(724年),王皇后被廢後玄宗特賜武氏為惠妃。武惠妃深受玄宗寵愛,在宮中的待遇等同於皇后。此次改制,是否為她而改,已經不得而知了。除楊淑妃外,董貴妃、武賢妃在此次改制中,是否被降或被廢、二人是否逝世,亦不得而知。

開元二十三年(735年),皇甫德儀逝世被追贈為淑妃[16]。同年,武惠妃逝世,玄宗又專寵於楊氏,在天寶年間冊為貴妃。與受寵的武惠妃一樣,楊氏在宮中的待遇也等同於皇后。後世的唐朝皇帝,冊封妃子的封號仍為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。唐朝中後期,出現封妃嬪為國夫人和郡夫人的情況。郡夫人的等級可能在才人之下。[17]

五代十國

編輯

後梁

編輯

後梁曾使用德妃、賢妃、昭儀、昭容、美人等位號,似與唐制相同。

後唐

編輯

後唐莊宗後宮使用的位號包括:淑妃、德妃、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出使、御正、侍真、懿才、咸一、瑤芳、懿德、宣一[18],這眾多位號的等級和人數限制皆不明。其中,御正為唐代宮官職名。出使似是後唐自創的宮官職號,可能源自晚唐宮人出使的舊例。侍真、懿才、咸一、瑤芳、懿德、宣一等位號可能是以美號作為宮官職號。出使、御正等位號還可加上二字美號作為後綴,如出使美宣、御正楚真。

明宗後宮使用的位號為:賢妃、淑妃、德妃、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婕妤、美人、順御等。內命婦與宮官常常同時被冊封國夫人、郡夫人等外命婦封爵,有學者推測此時妃嬪與女官併入了同一套內職體系。

後周

編輯

後周有貴妃、淑妃、德妃等位號,被臨幸的宮官也會被冊封國夫人、郡夫人等外命婦封爵。

前蜀

編輯

前蜀有元妃、貴妃、淑妃、賢妃、順妃、昭儀、修儀、婕妤等位號,尊卑次序不詳。

後蜀

編輯

蜀檮杌記載,後主孟昶後宮位號有十四品:昭儀、昭容、昭華、保芳、保香、保衣、安宸、安蹕、安情、修容、修媛、修涓等位號,又置慧妃冊封寵姬花蕊夫人。

南唐

編輯

南唐後宮位號有夫人、昭容、保儀等,其餘不詳。

南漢

編輯

南漢後宮位號有貴妃、麗妃(一作麗姬)、昭儀、美人、才人、尚儀等,其餘不詳。

宋朝

編輯

主條目:宋朝後宮

宋朝沿用唐制,設四妃九嬪。真宗、仁宗在位時,將九嬪位號擴充至十七個,又在妃的等級中增一位號名宸妃。

宋朝定宮制為;

皇后

妃: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正一品

嬪:太儀、貴儀、淑儀、淑容、順儀、順容、婉儀、婉容、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 ,正二品。

婕妤,正三品。

美人,正四品。

才人,正五品。

貴人:真宗始設,仁宗朝無視品,神宗朝為正五品。

寶林,無視品,宋初不置,徽宗朝復置。

御女,無視品,宋初不置,徽宗朝復置。

采女,無視品,宋初不置,徽宗朝復置。

宸妃是為尊封宋仁宗的李順容而設,為正一品特置封號,不列入定製。太儀、貴儀、淑儀、淑容、順儀、順容、婉儀、婉容由真宗、仁宗增設,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初設為從一品,仁宗、神宗時為正二品。實際上,宸妃、太儀、貴儀、淑儀、順儀、順容等位號一般不用來冊封當朝妃嬪,往往作為前朝妃嬪的尊封或追贈,如貴儀是為尊封宋太宗的臧淑儀而設。當朝妃嬪使用的位號一般為婉儀、婉容以及昭儀等。

遼朝

編輯

主條目:遼朝後宮

由於史料缺乏,對遼朝後宮並無全面的了解。《遼史·后妃傳[19]》記載的遼朝皇后中,除家族不明的遼穆宗皇后蕭氏和遼世宗第一位皇后甄氏外,皆出身於契丹蕭氏。她們來自兩個不同的蕭姓家族,一個是由述律氏賜姓蕭氏,另一個則是由拔里氏賜姓蕭氏。出自述律家族的述律平是遼朝冊封的第一位皇后,而蕭綽則是第一位來自於拔里氏家族的皇后。除此之外,《遼史·后妃傳》漏記的遼聖宗廢后蕭氏,亦無從知曉她的家族。

《遼史·后妃傳》記載的妃皆出於契丹蕭氏。從《遼史》其餘記載可知,妃嬪亦有出身於渤海國[註 1]和漢人[註 2]。有記載的妃的位號有元妃、貴妃、德妃、惠妃、文妃五種。妃以下的位號,僅知遼聖宗朝有麗儀、淑儀、昭儀、順儀、芳儀、和儀六種[20],這與唐玄宗朝的「六儀」類似,但是否僅有「六儀」,不得而知。此外,遼天祚帝後宮有趙昭容,證明遼朝曾使用昭容一號。

金朝

編輯

主條目:金朝後宮

金朝建國初,妃嬪皆無位號。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、賢妃、德妃的稱號,後宮制基本沿用唐制[21]::

皇后一人

元妃、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各一人,正一品。

九嬪:

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,各一人,正二品。

二十七世婦:

婕妤,九員、正三品。

美人,九員、正四品。

才人,九員、正五品。

八十一御妻:

寶林,二十七員、正六品。

御女,二十七員、正七品。

采女,二十七員、正八品。

金熙宗在賢妃之下增設次妃、夫人兩等。

金海陵王當政時,皇妃位號多達十二等:元妃、姝妃、惠妃、貴妃、宸妃、淑妃、麗妃、德妃、昭妃、賢妃、溫妃、柔妃。

在金宣宗貞祐年間後改制為;

皇后一人

貴妃、真妃、淑妃、麗妃、柔妃

九嬪: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

婕妤

麗人、才人,為正三品。

順儀、淑華、淑儀,為正四品

元朝

編輯

主條目:元朝後宮

元朝初期後宮位號簡樸,只設皇后、妃子二等,但人數不定。以斡兒垛/斡耳朵(宮帳)來區分后妃的地位,一座宮帳可同時住著數位皇后或妃子,而在眾宮帳中,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。後期斡兒垛制度消失,位號有皇后、妃、嬪、才人四等,而元朝皇帝在後期盡量保持同時間只有一位皇后在位。

明朝

編輯

主條目:明朝皇室

明朝後宮,皇后為最高位號,貴妃僅次於皇后,其為妃。諸妃位號除貴妃外,取賢、淑、莊、敬、惠、順、康、寧作為徽號,寓意美好。明代後宮中,皇后職權式微,未出現皇后、皇太后臨朝稱制、垂簾聽政或外戚專權的現象。以妃位而代行皇后之職,則稱「攝六宮事」。

后妃以下,雜置宮嬪,設婕妤、昭儀、貴人、美人等名號,名目凌亂。景泰帝時封唐氏為皇貴妃,地位更高於貴妃,後被撤銷。明憲宗再封萬貴妃為皇貴妃,以後漸成定制。貴妃位號退為第三等級。嘉靖十年(1531年)仿古禮冊立九嬪,確定了宮中的嬪位,位在妃位下。

皇后之下依序除了皇貴妃、貴妃、妃、嬪之外,另特殊情況下有諸多散號:

皇后

皇貴妃(明代宗、明憲宗創設)

貴妃

嬪:明世宗嘉靖十年(1531年)參仿古代九嬪之制而冊立:德嬪、賢嬪、莊嬪、麗嬪、惠嬪、安嬪、和嬪、僖嬪、康嬪,位在妃之下。

不過明代嬪妃的徽號規定較為混亂,沒有一個統一的制度,各代都有許多新的徽號出現,世宗時雖然立下九嬪制度,但仍然出現許多不同徽號,也沒有限制只有九個嬪號。另有散號雜置其間:婕妤、昭儀、昭容、貴人、美人。

終明一朝,其妃嬪制度為:

皇后

皇貴妃

貴妃

婕妤

昭儀

昭容

貴人

美人

東宮太子妃以下,設三等:

才人

選侍

淑女

清朝

編輯

主條目:清朝後宮和清朝宮女

後金時期,滿洲貴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。努爾哈赤諸位的妻子稱福晉,地位較高者尊稱大福晉。妾室稱謂有小福晉、小妻、格格等,亦有地位類似婢妾者。

皇太極時,使用元妃的稱號。

清兵入關後,順治帝時,元妃和福晉、格格並存。只是福晉和格格已經低於妃的封號。

順治十五年(公元1658年)曾決定採用禮官建議,乾清宮設夫人一名,淑儀一名,婉侍一名,柔婉、芳婉都是三十名。慈寧宮設貞容一名,慎容二名,勤侍沒有定數。此外還有女官。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。

另清代前期亦有庶妃這一稱呼,但所謂庶妃並非正式嬪妃位號。

康熙時,后妃制度逐漸完善,將之分為八等級,分別為:

皇后一人

皇貴妃一人

貴妃二人

妃四人

嬪六人

貴人無定數

常在無定數

答應無定數

官女子無定數

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:康熙帝擁有後宮正式封號的嬪妃就有多於三百人,另至少有大小答應六百多人;而光緒帝只有一后二妃,共三人。

太平天國

編輯

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後,妻妾皆稱「王娘」,又廣納妃嬪,但棄用后、妃等傳統位號,設有兩個嫡妻位號,元配稱為正東宮、平妻稱為又正東宮,實際上正東宮之位屬其自稱在天上所娶的「天妻」,原來的正室賴惜英(賴蓮英)僅封為又正東宮。後來因為洪秀全自比太陽,妻妾則為月亮,故把「東宮」改為「月宮」。後宮制度如下:

正月宮一人(天妻)

又正月宮一人(賴蓮英)

副月宮不限人數

又副月宮不限人數

此外還有女官:統教、提教、通御、正看、副看。

相关推荐